顯示具有 台灣教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教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中國9月起開放台灣居民申辦居住證,清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林宗弘認為,未來在中國的所有「台灣移民」及台生、台師等人,可能都被迫領取居住證

中國9月起開放台灣居民申辦居住證,清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林宗弘認為,未來在中國的所有「台灣移民」及台生、台師等人,可能都被迫領取居住證,且可能成為對台31條或其他地方對台所謂優惠措施的「必備證件」,包括春節包機或台商返鄉投票包機都必須使用,如此即可避免台胞證的模糊空間,中國也可對這群「台灣移民」做政治統戰,在居住證的管理下,恐怕很難迴避政治問題。

清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今舉辦「近期中國大陸內外情勢對國人赴陸求學發展影響」座談會,林宗弘表示,居住證比過去台胞證享有的優惠沒有大進展,只有些「小便利」,如買機票、車票、網購方便,而在整體優惠,如土地取得、優惠租稅等部分都取消。台生、台師在中國境內停留的時間一定會超過183天,未來恐免不了要辦居住證,受到的政治與思想審查日趨嚴格。
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王智盛表示,辦理居住證帶來的生活便利與現行台胞證差異不大,反而因為全球所得課稅的疑慮,讓台商觀望卻步,真正申辦的對象反而是為就學、就業,被強迫融入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台師、台生和專業人才。他贊成在國安衡平考量下,陸委會建立居住證申報制,可有效管理。
對於中國磁吸我青年學子與人才,林宗弘指出,中國頂尖人才外流嚴重,以致向全球與台灣求才。據統計,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近54.5萬人,但到中國留學的外籍生約44萬人,其中韓國6.6萬人,美國2萬餘人,日本1.5萬人,台灣約1.1萬人,排名第9。
林宗弘說,中國人才晉升依賴黨政關係,且限制言論與學術自由,這些因素已使中國人才大舉外流,前往中國發展的台灣人仍須面對此一困境,而隨著美中貿易戰、台商回流,恐會出現台灣人才前往中國受挫又回流的情況,政府應該建立登錄與資料庫,善用中國回流人才。
台師大政治系教授范世平表示,過去很多台生把去中國留學當成是去歐美留學的跳板,但隨著中美對峙激烈,美國總統川普更說「許多中國留學生都是間諜」,到中國留學,未必有更好的機會。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鄭志鵬也認為,若中美貿易戰持續下去,外資企業的撤離將減少台灣畢業生的工作機會,台生應避免像台商一樣,被「鎖進」中國。

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

中國女作家趙思樂10日發表「給台灣的感謝信」指出,感謝台灣教授的大力幫忙,讓她能在險阻中順利前往美國留學

曾來台擔任交換學生的中國女作家趙思樂10日發表「給台灣的感謝信」指出,感謝台灣教授的大力幫忙,讓她能在險阻中順利前往美國留學。而在自己的萬幸中,「台灣的存在,不可或缺」。

趙思樂並表示,她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中國抗爭青年的天空雷電交加,我們的羽翼被綑綁折斷。而來自自由世界的每一分幫助和善意,都可能起到改變我們命運的作用。希望在我之外,還能有更多人有幸得到這樣的善意」。

她這封在部落格發表的公開信指出,自己6日起進入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事學院,攻讀「全球政治與安全」科目的碩士學位,是「新的人生階段開始」。如果沒有台灣這個「獨特的人和國際位置」的存在,她的留學生涯是可望不可及的。

趙思樂表示,2017年7月,她的丈夫莫之許曾前往瀋陽醫院,試圖探望當時病危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同一時間,她收到了一則獎學金申請訊息,非常適合自己。但在莫之許安全未卜下,只好心情雜亂地向一名台灣教授及一名香港教授諮詢,兩人都鼓勵她盡力一試,且願意幫忙寫推薦信。

趙思樂說,劉曉波逝世後,自己輾轉回到廣州家中,恰巧遇上一位認識的台灣教授在廣州旅遊,便向他提到自己和丈夫的處境。這位教授當即表示,「你們到台灣來避一避吧」,事後並為兩人申請交流簽證得以來台,成為台灣「給我們的第一份影響命運的禮物」。

她指出,自己和丈夫在2017年10月來台,所寫的新書「她們的征途」隨即在台灣出版,獲得大量關注,成為台灣給她的「第2份餽贈」,也讓她了解到,台灣是唯一還有「自由的紙」的地方。沒有台灣,她的作品可能找不到地方問世。

趙思樂表示,今年初,她在短短15天內完成3所歐美頂尖學校的申請,期間獲得了多名台灣優秀譯者的指正,以及2位重量級台灣教授的推薦信,成為台灣這個自由社會給她的「第3次助力」。但在中國,大學教授有沈重的自我審查壓力,不敢給她這種「不和諧」的人物寫推薦信。

雖然趙思樂在3月份取得喬治城大學的入學許可,但她來台的交流簽證卻在4月到期,若返回中國,有可能被限制出境錯失留學機會,讓她只好再找台灣教授幫忙。在這位教授仍願幫下,趙思樂再度取得交流簽證,讓她安全地赴美留學,成為「第4重幫助」。

趙思樂提到,就在簽證到期期間,中國官方背景的網站開始出現抹黑她的文章,直言不應讓她擁有出國的自由;而「她」書更被中國列為禁書名單。如果她不是身在台灣,有可能會真的會被限制出境,「台灣的存在,為我提供了相對安全的中間地帶」。

她最後說,雖然將來畢業回到中國,到時付出的風險代價也只能承受。但「大多數中國青年抗爭者未必能有這樣的幸運。在我的萬幸中,台灣的存在,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