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這八所名校的700餘名博士、碩士和學士來到活動現場,與在滬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事業單位和在滬跨國公司等進行人才對接交流活動。
當天,上海共有31家國有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和30家跨國公司前來參加「見面會」,其中包括中國商飛公司、中航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上汽集團、上海電氣、上海醫藥集團、普華永道、巴斯夫、彭博、埃克森美孚、摩根大通、寶潔、蓋洛普等。
留學人員專業主要涉及會計、金融、機械工程、管理、電子和電器工程、數學、統計、經濟學、材料學、信息系統和創新、化學工程、媒體、民用和結構工程、人類學、發展學、物理、生命科學、醫藥科學、生物工程、化學、法律、人文、歐洲研究等。
數據顯示,目前來上海工作、創業的留學人員達15萬餘人。來滬留學人員創辦企業已達5000餘家,註冊資金超過7.8億美元。
據介紹,從2009年至2017年,上海已連續舉辦了9期「英美名校中國留學人員上海職業見面會」,吸引了來自英國牛津、劍橋、帝國理工、倫敦政經、倫敦商學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4000餘名中國留學人員與在滬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和跨國公司等用人單位進行人才交流、對接。
截至目前,見面會已舉辦了10期,累計參加的名校留學人員達4700餘名。近兩年,每場見面會的詳細洽談均達2500人次。今年,又新增了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上海市人社局方面表示,該活動旨在把海外名校的留學人員積極吸引到上海,為用人單位不出國門,選擇優秀人才,提供了一個廣闊的人才交流平台,用人單位對在這次活動中選用到合適的人才充滿信心。
據介紹,上海將圍繞海外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努力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將繼續推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集聚工程和「雛鷹歸巢計劃」,為打響「四大品牌」輸送更多海外高層次人才,以「英、美、加名校中國留學人員上海職業見面會」為平台,吸引世界知名大學的中國留學人員來滬創新創業。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2018年8月19日 星期日
澳洲牙醫專業的學生修讀5年的總費用平均為53,770澳元,但擁有該類學位的學生畢業首年的收入是最高的,為8萬澳元。
在畢業季到來前,很多澳大利亞學生會開始思考就業前景問題。雖然大部分學生對自己選讀的專業領域充滿熱情,但修讀不同學位在畢業進入職場時能帶來的薪資收入水平是有很大差距的。
據澳大利亞政府教育與培訓部門(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時,從事全職工作的大學生平均薪資為6萬澳元,與2016年相比上升了2100澳元,而且男性的薪資更高一些。
據悉,牙醫專業的學生修讀5年的總費用平均為53,770澳元,但擁有該類學位的學生畢業首年的收入是最高的,為8萬澳元。
醫藥專業學生修讀6年總費用為64,524澳元,畢業首年收入為6.5萬澳元。緊隨其後的是工程專業學生,4年修讀學位的總費用36,740澳元,畢業首年收入為6.2萬澳元。
此外,將成為律師或助理律師的學生4年修讀學位總費用43,016澳元,畢業首年的薪資可達6萬澳元。排在第5位的是教師專業學生,4年修讀學位費用25,776澳元,畢業首年收入可達6萬澳元。
另一方面,有部分專業的學生畢業首年的收入幾乎難以彌補修讀學位的總支出。其中最明顯的是藥學方面的學生,4年付出了36,740澳元學費,但畢業首年的收入僅4.6萬澳元。
3年制的創意藝術和通訊專業學費均為19,332澳元,而畢業首年的收入則分別為4.5萬澳元和4.6萬澳元。
旅遊專業3年修讀學位的費用為32,262 澳元,畢業首年收入4.8萬澳元。還有一些專業的學生畢業首年收入比不上修讀學位的總支出。
其中,6年制的獸醫科學專業總費用為64,524澳元,但修讀該學位的學生畢業首年收入僅為4.96萬澳元。
面臨同樣情況的還有修讀數學(畢業首年收入5.75萬澳元)、電腦和信息系統(5.99萬澳元)、建築(5.64萬澳元)、護士(6萬澳元)、心理學(5.76萬澳元)和社會工作(6.26萬澳元)等學位的學生。
澳大利亞職業發展協會(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主席海耶斯(Wanda Hayes)表示,擁有大學學歷的人比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多享受了一些好處,例如在一些機構求職,擁有大學學位的人更容易被錄取。此外,擁有這些學歷的人通常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較低。
據澳大利亞政府教育與培訓部門(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時,從事全職工作的大學生平均薪資為6萬澳元,與2016年相比上升了2100澳元,而且男性的薪資更高一些。
據悉,牙醫專業的學生修讀5年的總費用平均為53,770澳元,但擁有該類學位的學生畢業首年的收入是最高的,為8萬澳元。
醫藥專業學生修讀6年總費用為64,524澳元,畢業首年收入為6.5萬澳元。緊隨其後的是工程專業學生,4年修讀學位的總費用36,740澳元,畢業首年收入為6.2萬澳元。
此外,將成為律師或助理律師的學生4年修讀學位總費用43,016澳元,畢業首年的薪資可達6萬澳元。排在第5位的是教師專業學生,4年修讀學位費用25,776澳元,畢業首年收入可達6萬澳元。
另一方面,有部分專業的學生畢業首年的收入幾乎難以彌補修讀學位的總支出。其中最明顯的是藥學方面的學生,4年付出了36,740澳元學費,但畢業首年的收入僅4.6萬澳元。
3年制的創意藝術和通訊專業學費均為19,332澳元,而畢業首年的收入則分別為4.5萬澳元和4.6萬澳元。
旅遊專業3年修讀學位的費用為32,262 澳元,畢業首年收入4.8萬澳元。還有一些專業的學生畢業首年收入比不上修讀學位的總支出。
其中,6年制的獸醫科學專業總費用為64,524澳元,但修讀該學位的學生畢業首年收入僅為4.96萬澳元。
面臨同樣情況的還有修讀數學(畢業首年收入5.75萬澳元)、電腦和信息系統(5.99萬澳元)、建築(5.64萬澳元)、護士(6萬澳元)、心理學(5.76萬澳元)和社會工作(6.26萬澳元)等學位的學生。
澳大利亞職業發展協會(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主席海耶斯(Wanda Hayes)表示,擁有大學學歷的人比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多享受了一些好處,例如在一些機構求職,擁有大學學位的人更容易被錄取。此外,擁有這些學歷的人通常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較低。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海归收入低?海归还不如国内毕业生?留学不如买房?
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啊,而主人公却想辞职去留学?
大多数网友都送他四个字“别瞎折腾”,读PHD说不定是肉包子打狗,留学的钱也花了,结果工作还不如现在这个好。
确实,近年来留学归国薪资低,海归学历贬值之类的新闻不断,还有个别案例刷遍网络,例如杭州一家庭六年200万供孩子留学澳洲,孩子学成归国月薪仅2000。
而六年前买的房子已经从120万涨到400万,因此出现了“留学不如买房”的观念,甚至赢得许多留学生的认同。
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学生最终归属还是回国,那么海归们收到职场待遇真的很差吗?留学真的吃力不讨好,还浪费时间吗?
今天圈儿姐找了些数据,希望帮助大家扫平三大误区。
重新认识留学的意义。
海归收入低?
《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海归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起薪(包括福利等税前年收入)约为10.8万元,这样看是不是觉得薪酬比不上留学支出?
我们再看另一组数据,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月均工资排行榜。
北京薪酬全国最高为9270元,上海第二8962元,最低为长春(5332)哈尔滨(5659)烟台(5765元)。由此可见,薪酬和地区经济水平直接挂钩,并且差距大。
对比国内主要城市的月均工资,海归收入也不算低。
海归还不如国内毕业生?
《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针对雇主对于海归员工的特别待遇的调研数据显示,46.2%的受调研雇主表示海归雇员会有差别待遇。
主要体现在:更易成为培养目标(52.0%)、起薪更高(43.9%)、晋升空间更好(39.0%)、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海归(32.5%)、岗位更核心(20.3%)、福利待遇更好(15.4%)。
根据《2017海归人才就业创业报告》显示,2017年平均薪资就比国内同等学历人才高出17.2%。不过优势在之后三年会逐渐递减,直到工作经验超过8年,海归的薪资优势会开始明显提高,43.2%的人月薪能拿2万元以上,高出本土人才近30个百分点,工作经验达10年时更为明显。
由此可见,海归整体就业竞争力高于国内毕业生,更容易受到雇主重视,具有起薪和中长期回报优势。
留学不如买房?
这个观点源于下面这个价值链:留学为了找好工作,找好工作为了赚钱,赚钱为了买房子。
如果人生最终目的是为了买房子,留学回报率确实比不上房产增值,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能用“他有多少套房子”来衡量吗?

高晓松说过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情都有用,例如生存或者繁殖,而人要做许多没有用的事情,例如琴棋书画,例如爱与等待。
如果教育只是为了就业赚钱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下面还是拿数据说话,《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尽管处于基层岗位的海归占比高达61.3%,但在具有1-3年和3-5年工作经验的海归中,基层管理者的比例随着工作年限的提升有显著升高,海归毕业5年后会体现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有句老话,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不信一世裤穿窿。

借用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一段话来做个结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留学也是如此,它赋予我们选择的权利。
陌生和孤独的环境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形成崭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最后,圈儿姐希望大家在该努力的时候,能够不惜余力!
你在留学生涯收获的一切,不管是学术知识,还是独处的能力,又或是搬家打包的技巧,那都是自己行走江湖的本事!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百萬留學回鍋後薪水不到三萬?企業都這樣說
根據BOSS直聘網2017年留學生在國內工作的實際平均薪資數據顯示,海外留學生在中國的最低薪資在7000元左右,平均薪資最高的應該是留學自法國的畢業生,平均薪資達到了9124元。加拿大的留學生平均薪資則在7059元。
另外,根據國內招聘網站的海歸工資數據調查顯示,即使月薪在2萬元以上的人群僅佔5.8%,不過佔比最大的人群工資都集中在6000元以下這個區域,佔比為44.8%。6001-8000元的人群佔比22.7%,8000-10000元及1萬-2萬元的人群則分別佔比13%和13.7%。
數據顯示,留學生被雇佣的比例超過非留學生的學科領域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在這一領域,留學生被雇佣的比例高達20%,而非留學生的比例僅有13%;除此之外,信息與通訊、製造業以及金融與保險業這三個學科領域中,留學生被雇佣的比例也是略勝一籌。
在教育、批發零售和健康與社會服務領域,非留學生被雇佣的比例則要高於留學生,特別是在健康與社會服務領域,兩者之間相差13%。
當海歸留學生被問及實際工作收入與個人期望是否一致時,認為高於期望值的僅有1%;認為基本符合佔比30.1%;認為遠低於期望工資的則佔了大多數,為68.9%。
留學生到底輸在了哪裡?
那麼,花了那麼多錢出國留學,「鍍了一層金」的留學生人群究竟輸在了哪裡呢?
中國大陸自1999年開啟大學擴招後,大學生不再是稀缺資源,這就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十分大,就業形勢也變得越來越嚴峻。

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很多學生因為就業的壓力太大,在高中階段結束後就選擇了出國留學,以獲得更好的就業競爭力和就業前景。
然而,隨著留學熱的出現,很多家長盲目的讓自己的孩子跟風似的出國留學,造成了留學生魚龍混雜的現象。留學從「稀缺」變得「大眾」,留學生的層次參差不齊,僅依靠身份標籤失去了傳統的競爭優勢。

大陸網友對海歸的熱議(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10多年前,在人才市場,海歸人才招聘會都設在貴賓室,留學生非常搶手。而今,這一現狀已發生劇變。曾經供不應求的香餑餑如今不再香氣逼人,反而在國內也處於就業難的尷尬處境。
一位杭州大型企業裡的HR說:「現在的留學生就像以前的研究生,或者是再之前的大學生,一抓一大把。以我們公司來說,留學生背景的優勢其實很小……」
「隨著出國留學人數的迅猛增長,出國留學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海歸身份含金量下降也就在意料之中。很多海歸只是花錢鍍金混個文憑而已,其中不乏紈絝弟子,所以他們回國也不具有競爭力。」
文化差異
中國大陸的黨文化和國外的文化差異很大,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有深刻的認知,也許也有些人出國留學的原因正是如此,想體驗一把國外的生活和文化。但是,在經歷了3-4年的留學生活後,再回到國內,是否能夠適應國內限制比較多的工作氛圍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澳洲打工度多益920和托福90,面試薪資落在25K,3個月後調1-3K。
台灣薪資倒退17年,就算曾到國外走一遭,也未必有多大助益。一名文組畢業生曾到美國交換1年,澳洲打工度假近2年,多益考到920分的成績,但在高雄求職多間公司後,發現薪資落在25K到28K。對此,鄉民紛紛傻眼一片,直呼「真的是幸福城市...」、「你要不要直接去台北啊」。
畢業於私立大學文組科系的女網友,在大四那年曾到美國交換,畢業後赴澳洲打工度假近2年,而她認為唯一能拿出來講的優勢,只有多益920和托福90。
女網友日前上ptt分享高雄求職心得,她表示,自己都往國貿業務、助理方向投遞履歷,由於剛開始沒什麼自信,所以都選擇小公司面試,後期才將目標轉往大公司。
首先,她面試一間生技公司,主要以賣醫療器材為主,需要英文書信與德國廠商往來,接待客戶及在發表會上翻譯,通常不用加班,只是偶爾需要出差,而交通及住宿費用公司會付,但沒有額外的出差費,經過2次面試,過程都很愉快,不過薪資落在25K,3個月後調1-3K。
後來她接連面試保險公司的英文祕書、及3家不同領域公司的國貿人員,雖然面試都蠻愉快、主管也很親切,但對方薪資分別開出26K(後談到28K)、25K、和28K,儘管試用期3個月過後可能會有所調整,但幅度不高。
看到原po多益920,但薪水連30K都不到,許多鄉民都建議她,應該到台北發展,若堅持待在那也要往科技大廠找,「國貿行情只有這樣?都不到40K啊…英文明明是最好的籌碼」、「文組+高雄 LUL」、「不如來台北,隨便都30k以上」、「高雄薪水到底為什麼爛成這樣啊,慘不忍睹」、「太幸福了吧,天啊」、「建議找國外業務 不要找這種助理缺」。
對此,女網友表示,有曾視訊面試過一間在台北的外商文字客服,但由於薪水沒高到讓她上台北的程度,所以最後決定先在高雄練功幾年再說。不過有鄉民直言,「在台北一樣可以練功,醒醒吧...什麼都是假的,只有薪水才是真的,有外文能力找國貿業務可以去陽明萬海,平均月薪都比你這些多1、2萬。」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大陸學生熱衷赴海外求學,但歐美名校招生門檻高,申請出國留學不易,因此不少陸生選擇先到台灣的大學就讀當作跳板,以台灣文憑申請赴海外深造。
為增加求職含金量,大陸學生熱衷赴海外求學,但歐美名校招生門檻高,在大陸二三本院校就讀的陸生,申請出國留學不易,而若要獲得傳統「985」、「211」或當前「雙一流」名校的校方推薦,更是難上加難。因此不少陸生選擇先到台灣的大學就讀當作跳板,以台灣文憑申請赴海外深造。
實踐音樂畢 赴英讀碩士
實踐大學音樂系大四陸生鍾蕊鈺來自廣東佛山,主修項目為古典吉他。被問及為何選擇到台灣的私立大學學習音樂,她表示,台灣幾所老牌私校在大陸知名度高,她則是透過在廣東某大學任教的親友,以及吉他老師的推薦,再加上從小學習吉他,因此決定到台灣念書,體驗不同的大學生活。
鍾蕊鈺表示說,在台灣最常遇到的問題便是廣東的長輩時常問起,台灣高等院校在大陸知名度有限,未來在陸求職恐碰壁,但她的男朋友也是陸生,自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一年後,在大陸很快找到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快速時尚」品牌任職,但如今已「跳槽」在東莞某跨國電商公司工作,從事服裝產品開發。
鍾蕊鈺說,「我看他求職與轉職都很順利,所以還是看科系,是否具備專業能力,還有學校是否有特色,才是找工作順利與否的關鍵。」
不同於男朋友自台灣取得大學文憑後,直接投入職場,鍾蕊鈺則是選擇赴海外深造,已申請上英國里茲大學音樂管理碩士班。
在陸非名校 留學申請難
她說,現在大陸學生很熱衷到海外深造,但一般陸生想要申請上海外名校研究所並不容易,依照過去的經驗,最少要擁有「985」、「211」名校的文憑,並且還要獲得校方推薦,才有機會飛出國門,但台灣的大學國際連結做得很好,而且很幫助陸生,因此在台陸生申請出國的比例很高。
北京服裝學院新媒體系碩士生郭星,在實踐大學短期交換一學期,她透露來台之前,身邊有親友與她論及兩岸政治問題,但她直說,「不否認,來台灣之前,確實有想過這個問題,但對我們來說,我就是來學習,而且台灣的同學都很友善,大家在相處時,也從來沒有討論過敏感政治問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