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科技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科技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Leaders in FutureTrends,LIFT)用意是號召台灣赴海外留學的人才返台,將所學的國際新知帶回國內,並與產學研各界進行交流,激勵產業創新及科研發展

科技部「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啟動至今屆滿一年,已經促成超過百件返台的海外人才與產學研交流合作案,科技部長陳良基期許未來能有更多合作,為台灣注入新能量。

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Leaders in FutureTrends,LIFT)用意是號召台灣赴海外留學的人才返台,將所學的國際新知帶回國內,並與產學研各界進行交流,激勵產業創新及科研發展。

科技部今天舉辦「LIFT元年成果祭+」,展現LIFT方案去年7月啟動至今的成果,方案除了吸引近百位海外博士申請,44位已經返台,這些海外學人實力也都相當堅強,畢業學校名列全球前100大排名的比例過半,而且專長橫跨生技醫療、綠能與環境保育、人工智慧(AI)、無人機、半導體、虛擬實境(VR)、智慧製造及天文物理等。

科技部新聞稿也指出,LIFT方案扮演連結產官學界各方資源的整合平台角色,可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華碩電腦、台灣大學、工研院等產學研界交流,海外學人能夠以此方案為平台,貢獻經驗、擴散專業知識,至今已經促成超過100件的合作案。

舉例來說,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機械工程博士陳韋任加入LIFT方案後,已經和超過10家學研機構進行節能專案合作,陳韋任將自己開發的連環再冷系統(ChainRecooling System,CRS)導入華碩關渡總部,一年可望節省上百萬元的電費。

陳良基期許,科技部LIFT方案帶回來的高階人才可以為台灣注入新能量,讓產業與國際接軌,為台灣創造另一個高峰。

橫跨電腦科學、電機、生科,打下AI、機器人基礎!科技部推出「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號召台灣赴海外留學的人才返國,將國際視野、科技研發新知、前瞻應用趨勢帶回台灣

科技部為了讓海外人才歸國貢獻所學,特別推出「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號召台灣赴海外留學的人才返國,將國際視野、科技研發新知、前瞻應用趨勢帶回台灣。

在補助方面,若返國博士參與了方案中的活動,則可每日領取 6,250 元,每月上限為 20 日。因此每月最高的補助金額為 12.5 萬元。

方案中鎖定「博士學位」級別,但補助金額並不是特別多,難道靠著「愛國心」就足以驅動他們返國貢獻所學嗎?

《數位時代》特別訪問「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中,任職於高通機器人加速器的總監王旭平博士,了解他過去的經歷、能夠幫助台灣什麼,以及為什麼會回來台灣。

橫跨電腦科學、電機、生科,打下AI、機器人基礎
王旭平於史丹佛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學位,領域橫跨了電腦科學、電機工程以及生物科學,他說那段經歷就像是「三主修」一樣,不過也因為自己對於不同領域都有濃厚的興趣,也有融合跨領域學門的概念,因此選擇攻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計算機神經科學」博士學位。

王旭平認為,軟硬整合的技術(電機+電腦科學),搭配上神經科學,兩者能夠相輔相成,也相當符合全球目前流行的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趨勢。

頂著如此漂亮、符合世界 AI 潮流的學歷,似乎讓人更找不到回台灣的理由。

從 Maker 孵化器起家,進階高通機器人加速器總監
曾經,他位於聖地牙哥從事製造的家族企業一度遭遇危機,王旭平必須要接手處理,在過程中他認為重建家族企業不一定要靠「打掉重練」,導入新創元素也許是轉機。

於是他成立了 Ansir Innovation,這是當地最早期的孵化器之一。在這個創新中心內設有共同辦公室,也有專為 Maker 打造的空間。後期也在一樓設立咖啡館,除了能夠讓團隊在此互相交流之外,如物聯網測試、比特幣支付等也都在相當初期時就導入,「就像是一個實驗室一樣」王旭平說。

而一段時間後,王旭平更想做加速器,他認為孵化器跟加速器的概念有點相反,孵化器透過提供辦公室與部分資源讓新創覺得壓力比較小;加速器則是要給新創更多壓力,不管是時間或者專案完成度。

因此他不斷找尋募資基金,最後與高通聯繫上。聚焦在晶片上的高通在當時想要做機器人加速器,與王旭平過去所做的 Maker、製造導向孵化器不謀而合,於是他成為高通機器人加速器的總監。

談到當時的經驗,他認為高通除了獲得了人才、創意與洞悉世界趨勢的能力之外,企業的「文化更新」也是高通的一大收穫。「加速器就在高通公司內,當那些朝九晚五已經喪失熱情的員工,看到新創們的努力身影,多多少少獲得了一點啟發與動力。」王旭平說。

歸國不只是貢獻知識,也要面試台灣新創能量
在家族製造業的業務範疇中,王旭平接觸台灣、中國製造業的機會相當多,「客觀來說,不管是 IP 保密,或者是對西方文化的接受度,台灣都比中國更有優勢。」也因此從幼稚園就待在美國的他,自然對台灣新創的發展進度相當好奇。

透過「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他希望可以更密切接觸台灣在機器人、AI 與新創的優勢與弱勢。簡單來說,他不只歸國貢獻所學,也在「面試台灣新創與環境」,做為未來發展的出路。
在優勢方面,除了王旭平口中的「硬體天堂」之外,低廉的工程師價格也是相當大的誘因,「這是台灣的悲哀,也是機會」,他認為同樣等級的工程師比起國外,在台灣可以省下 3到4 倍的成本,對創業家來說自然降低不少成本。

在肯定台灣「製造」與「人才」兩大優勢後,王旭平也選擇加入了南科成立的 AI 與機器人加速器成為導師之一。

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科技部推出「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號召台灣赴海外留學的人才返國,將國際視野、科技研發新知、前瞻應用趨勢帶回台灣

科技部為了讓海外人才歸國貢獻所學,特別推出「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號召台灣赴海外留學的人才返國,將國際視野、科技研發新知、前瞻應用趨勢帶回台灣。

在補助方面,若返國博士參與了方案中的活動,則可每日領取 6,250 元,每月上限為 20 日。因此每月最高的補助金額為 12.5 萬元。

方案中鎖定「博士學位」級別,但補助金額並不是特別多,難道靠著「愛國心」就足以驅動他們返國貢獻所學嗎?

《數位時代》特別訪問「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中,任職於高通機器人加速器的總監王旭平博士,了解他過去的經歷、能夠幫助台灣什麼,以及為什麼會回來台灣。

橫跨電腦科學、電機、生科,打下AI、機器人基礎
王旭平於史丹佛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學位,領域橫跨了電腦科學、電機工程以及生物科學,他說那段經歷就像是「三主修」一樣,不過也因為自己對於不同領域都有濃厚的興趣,也有融合跨領域學門的概念,因此選擇攻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計算機神經科學」博士學位。

王旭平認為,軟硬整合的技術(電機+電腦科學),搭配上神經科學,兩者能夠相輔相成,也相當符合全球目前流行的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趨勢。

頂著如此漂亮、符合世界 AI 潮流的學歷,似乎讓人更找不到回台灣的理由。

從 Maker 孵化器起家,進階高通機器人加速器總監
曾經,他位於聖地牙哥從事製造的家族企業一度遭遇危機,王旭平必須要接手處理,在過程中他認為重建家族企業不一定要靠「打掉重練」,導入新創元素也許是轉機。

於是他成立了 Ansir Innovation,這是當地最早期的孵化器之一。在這個創新中心內設有共同辦公室,也有專為 Maker 打造的空間。後期也在一樓設立咖啡館,除了能夠讓團隊在此互相交流之外,如物聯網測試、比特幣支付等也都在相當初期時就導入,「就像是一個實驗室一樣」王旭平說。

而一段時間後,王旭平更想做加速器,他認為孵化器跟加速器的概念有點相反,孵化器透過提供辦公室與部分資源讓新創覺得壓力比較小;加速器則是要給新創更多壓力,不管是時間或者專案完成度。

因此他不斷找尋募資基金,最後與高通聯繫上。聚焦在晶片上的高通在當時想要做機器人加速器,與王旭平過去所做的 Maker、製造導向孵化器不謀而合,於是他成為高通機器人加速器的總監。

談到當時的經驗,他認為高通除了獲得了人才、創意與洞悉世界趨勢的能力之外,企業的「文化更新」也是高通的一大收穫。「加速器就在高通公司內,當那些朝九晚五已經喪失熱情的員工,看到新創們的努力身影,多多少少獲得了一點啟發與動力。」王旭平說。

歸國不只是貢獻知識,也要面試台灣新創能量
在家族製造業的業務範疇中,王旭平接觸台灣、中國製造業的機會相當多,「客觀來說,不管是 IP 保密,或者是對西方文化的接受度,台灣都比中國更有優勢。」也因此從幼稚園就待在美國的他,自然對台灣新創的發展進度相當好奇。

透過「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他希望可以更密切接觸台灣在機器人、AI 與新創的優勢與弱勢。簡單來說,他不只歸國貢獻所學,也在「面試台灣新創與環境」,做為未來發展的出路。

在優勢方面,除了王旭平口中的「硬體天堂」之外,低廉的工程師價格也是相當大的誘因,「這是台灣的悲哀,也是機會」,他認為同樣等級的工程師比起國外,在台灣可以省下 3到4 倍的成本,對創業家來說自然降低不少成本。

在肯定台灣「製造」與「人才」兩大優勢後,王旭平也選擇加入了南科成立的 AI 與機器人加速器成為導師之一。

扮演台美連接的橋樑,引領新創走向國際
「拚科技台灣不會輸,但產品要有辦法賣向全球才可以。」王旭平說。他認為台灣最弱的地方在於打造品牌與邁向國際市場。「新創第一天,甚至是第零天開始就要瞄準全世界,」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台灣新創與美國的連結,「要做市場調查不能遠端作業,一定要有熟知當地市場的人來協助,」不管是人才、市場、資金與資源,他都有自信能夠成為台、美一座堅固的連結橋樑。

對他來說,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的旅程還沒結束,他加入的南科加速器仍在醞釀成績中,接洽來台的國外加速器 TechStars 也仍在與科技部密切聯繫。

在與談的最後,他說:「我會鼓勵大家回到台灣來,」台灣的新創能量,已經通過了他第一階段的面試。未來將給予台灣新創更多的國際視野,讓台灣團隊能夠順利地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