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留學生的報道,其中絕大多數為負面報道:從《大量招收中國學生給美國校園帶來不和諧》(華爾街日報)到更為誇張的頭條:《中國學生如何通過「欺騙」進入美國大學》(福布斯),以及《欺詐狂?中國人為入美國大學而不計代價》(CNN)等等,在這些媒體報道的面前,中國學生臭名昭著,彷彿已經成為侵入美國社會的毒瘤。
在《害羞心理學》一書中,心理學大師指出,在人類所有族群中,害羞在亞裔美國人中最為常見,這一現象也從跨文化調查中得到了證實:在多國家研究對象中,中國人和日本人是最害羞的。
在外國人固有的印象里,中國大陸的學生思想是非常傳統保守的。「他們非常害羞,被誇獎時會害羞,被讚美時會害羞,甚至被開玩笑時還會生氣。」
但這份「害羞」很大程度上源於對文化的不同解析。
在亞洲文化中,害羞往往被當作是一種美德,如晚輩對長輩的尊敬、謙遜和低調的舉止。
事實上,新一代的中國留學生接觸的新鮮事物很多,在思想和眼界上與美國學生沒有太大差別。
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樂於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在更為廣闊的舞台上為自己正名。
在表達方式上,中國孩子們稍顯內斂,沒有美國人誇張和直接。很多時候,中國學生只是不善於表達好感,而不是「高冷」或壓根不願意和其它人接觸。
中國留學生「Clustering」的現象非常嚴重,在很多美國人眼中,很多中國留學生過著「課堂上課、圖書館自習、宿舍里跟其它中國人打遊戲」的生活。
與其說中國留學生們喜歡扎堆,不如說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選擇。
到了國外,面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差異,甚至是語言障礙,很多孩子無法快速適應,更別說融入當地的校園生活了。
由此可見,中國學生扎堆並不是為了「自嗨」,而是為了方便溝通和生活,由此建立起了自己的華人圈子。
在個別學校里甚至出現集體選課的情況。每當上課,教室里坐的都是黑頭髮黃皮膚的學生。
「很嚇人!」 美國學生笑談道,因為這樣的課堂上會出現大量的中文交談與討論,所以其它國外學生就會避免選這些課程了。
排除國際生和美國本土學生在學費上的巨大差異,很多中國留學生的消費水平讓美國學生驚嘆。
據美國僑報網2014年報道,僅在2011至2012年,全美19.5萬中國留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花銷達到220億美元。
越來越多富裕的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校園裡出現,與之相對的是,美國當地的大學生生活預算大多不算豐厚,且不太追求奢侈品品牌。
當然,這一部分也是因為美國的奢侈品價格相對比國內便宜不少,所以中國留學生對這些大牌商品很是熱衷。
此類的點還可以列舉出很多,這些固有印象疊加在一起,美國學生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中國學生們大多整天學習、不愛社交、不樂於參加校園活動、對其他人比較冷漠、只和自己圈子裡的人玩,也因此降低了學校的社交氛圍。
當然,這份偏見裡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許多中國學生在頂尖大學中佔據了越來越多的位置,美國學生們在學業上受到了威脅。
當我們來到美國,並不是隻身而來,隨之而來的還有我們的文化、思想和個性。
當一個浸染了東方文化的人來到西方環境里,理所當然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碰撞、衝突,致使美國校園對中國留學生有著很多根深蒂固的偏見,而這種偏見深深阻礙了我們的融入。
讓我們以一些東方的行為為例,想要融入美國社會,這些行為請一定要注意。
01 不要避免目光接觸
很多時候,美國朋友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中國學生看起來不想和我說話?」 因為在西方社會,直接的眼神交流是一種基本的禮節,表明你在認真傾聽。
一是因為語言問題,在對話時過於緊張,下意識的眼神迴避;二是因為個人性格,內向的人往往不善於應對過於親密的交流;三是在東方的文化中,有些時候會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觸,尤其是對上級,盯著對方的眼睛看會被認為是一種蔑視和不尊重。
02 過於親密的接觸
和我們傳統印象不同的是,相比於中國人,美國人會保持更大的互動距離。
根據科學的對比研究和閱讀文獻發現,美國社會與商業關係中有四種距離——親密、私人、社會和公眾。
* 對於親密的距離(0—45cm),一般出現在人們最私人的關係和活動中,如親戚、親密的朋友、情人和夫妻。
* 私人距離保持在45—120cm,是最常見的普通朋友和熟人。他們互相認識,但沒有特殊關係。
* 社會距離可能約1.20—3.60m。一起工作或做生意的人,以及在社交聚會中往往會保持距離約為1.30—2.00m。
* 公共距離是3.60m。該區域被預留給公眾演講,或者一般來說,當一大群人一起聊天時。
大多數美國人都不喜歡過於親近。過於遠,當然也可能是尷尬的,但是走得太近會讓人不舒服。因此,應該
03 閑聊
在東方文化中,是很少與陌生人閑聊的,只有和熟悉的人才能自然地交流,或者可以簡單理解成寒暄幾句。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大家都習慣於在走廊和電梯里搭訕陌生人的。聽上去有幾分尬聊的感覺,但事實就是如此。
也許有些時候,很多中國學生遇到同班同學在閑聊或是開玩笑的時候也想加入,但因為缺少經驗,沒有合適的話題和共同語言,最後只能作罷。
最難過的是,因為內心緊張,遇到周圍同學彼此寒暄的時候,只能假裝自己是空氣,低頭繼續往前走,給他人留下粗魯的印象。
04 幽默
中國人開玩笑大多隻存在於彼此關係相當不錯的基礎上,如果學生嘻皮笑臉地和老師或者上級交流,通常會收到批評或懲罰。
因此,當一個西方學生善意地與一個中國學生開玩笑時,中國學生可能會把這個笑話解釋為攻擊或不尊重,並冷冷地回應。
也有可能,中國學生意識到了那是一個笑話,但是缺乏經驗,不知道如何回應,只能尷尬地無視或者原地愣神。
研究顯示:不友好的校園環境增加了國際學生成功取得學業的困難。
除此之外,日益增長的針對國際學生的敵意也會對院校總體招生產生負面影響,會導致校園多元性的下降。
眾所周知,美國的優勢就在於它的社會裡存在多樣化的文化,它們互相之間有機融合,又有同有異、相互撞擊,即所謂的American pie。
因此,在我們的理想狀況下,美國人應該對所有文化都一視同仁,但我們應該想到,大多數美國學生和我們一樣,他們沒有一定要接受外國人的義務,可能也從未考慮過有一天他們會需要和外國學生交流。
簡單來說就是——想讓他們了解一堆不同的文化本身也是不切實際的。
比起寄希望於他人的理解,在這樣的社會裡,作為個體,我們能做的就是盡自己的所能融入其中,努力練習英文、看美國電影、讀西方文學,勇敢面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許會有不合時宜的尷尬插曲,但請不要喪氣,挺胸抬頭繼續走,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最後,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期望美國人能夠秉持一種開放的態度,迎接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迎接與他們截然不同的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