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德國留學心聲:那麼多的不一樣

筆者在德國讀書的時候,感到不論研究院的同學還是修讀學士的同學對會備戰考試(德國人天性勤勞),但都不會感到太大壓力,考試失手後大家也笑言再考就是。這讓習慣香港教育模式,重視考試成績的筆者在初到之時很不習慣。跟歐洲的同學和朋友相處後,才發覺這是歐洲教育和亞洲教育的價值觀問題。亞洲教育,不論以華夏為首的中國、台灣、新加坡和香港的教育模式和家長教師的價值觀,多數非常重視考試成績,特別是升學試的成績。除了因為傳統的考科舉求狀元一登龍門式的觀念外(看看每年中國的高考和香港的DSE放榜,各華文媒體的遣詞用字慣性和家長的緊張情況),考試成績關係到能否進入心儀大學和修讀理想的學科。大學和學科亦關係到畢業後的出路。故此,亞洲的教育模式和考試系統環環相扣,一般家庭的學子選擇不多,面對這遊戲規則,家長和孩子容易因壓力想不開。

歐洲的教育雖然也重視考試,但是除了大學的教育外,專業學院的培訓也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出路選擇。跟香港的專業學院有點不同的是,歐洲更重視專業,所以專業學院的畢業生求職成功率很高,就業更有保障。而且同樣為發達國家和城市,歐洲的人口密度不如亞洲,例如挪威的人口和香港接近但密度卻遠低,所以就業的競爭也相對低。由於太高學歷不一定代表好的職業保障(有別於中華的科舉和士大夫情意結),所以除非對學術研究很感興趣,否則西歐和北歐的年輕人讀完大學已經專注找合適的工作,碩士和博士學歷因為要花時間修讀(德國、瑞典、丹麥、芬蘭和挪威等國家,讀書是免學費的),成為不少人卻步的原因。

也因為如此,大學的成績固然重要,但GPA只是求職面試時參考的一環;實習經驗,待人接物和語言能力更是面試官看重的能力。對於不少外國的公司而言,個人性格,處理難題的能力和工作經驗更加重要,學歷成績只是簡單的參考。因為這些分野,所以歐洲各大學提供大量的交流和實習機會,讓各國的學生互相認識合作,而多數的父母也鼓勵子女去不同的國家實習並放手讓子女選擇自己喜愛的科目。

在德國讀書期間,筆者覺得功課壓力和考試壓力比香港輕。當然生活模式也有關係。由於歐洲的生活節奏比較慢,即使全歐洲的最勤勞的德國人也準時放工回家或與朋友聚會。筆者在德國上學,一般早上九點開始上課,大約下午三點已經上完要修的課堂,同學們也常相約課後特別是周末暢飲慶祝。而周末空閒的時候,大家或相約踩單車到其他城市,或留在圖書館專心研讀。以筆者就讀的拜仁區,一般晚上八點後店鋪已經關門,所以會到朋友家聚會或留在大學圖書館電腦室。生活簡單自然能專心一致。加上學校同學之間重視分享交流多於考試評分,所以平日的題目介紹準備更為重要。要平日上課前準備充足,介紹課題清晰,能夠回應教授和同學的刁鑽問題,考試時面對教授的壓力就不會太大。

當然,歐洲的學術要求雖然每國都有差異,但西歐和北歐的要求都很高,筆者就讀奧斯陸大學和符茲堡大學都要求嚴謹,有些科目考試差一兩分不合格就不給過關,要重讀。但由於學術成績對將來就業的影響相對較小,所以大家也只是互相取笑,同病相憐而已。求職和就業市場往往是年輕學子面對學校考試壓力來源,也是歐洲和亞洲教育和考試文化差異之一。當然這樣的論述固有片面之見,但確是筆者在歐洲讀書和交流的感覺。下篇將分享筆者平日放假在不同的歐洲國家旅行所見所聞。先是德國的日常生活小習慣和分享。然後是挪威的見聞,再後就是歐洲的一些有趣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