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申奧成功,那一年我剛中考完,在廣場和眾人一起看完了奧運會開幕式,當時大屏幕上在場好多人地哭了,在座的人中也有特別激動的,後來我分析89.9%是因為周圍氣氛的原因,我也跟著澎湃了。
可能我有點兒早熟,小學聽了很多歐美搖滾,看了不少英國文學作品和電影,特別喜歡英語,產生了留學想法。
08年到18年的這十年間,是中國飛速成長的十年,是發生巨變的十年。現在的上海很時髦,夠摩登,想想在美國也只有紐約能與其繁華程度相媲美了。
留學期間的每一年回國都有認不出來的地方,走在上海中心的街頭一不小心就會被人潮淹沒,比肩接踵,有一股人潮推著你往前進。
人頭攢動的街頭、商場、地鐵、機場上,每個人都在忙,放眼望去,地鐵上幾乎每個人都低著頭聊微信、刷手機,直播、視頻、朋友圈、公眾號、微博,基本總結了手機上網常態。
社交媒體鋪天蓋地,網紅二十步一個,三十步兩個的節奏蔓延,雖然乍一看去長得都挺像,不過微博都坐擁幾十萬粉絲,推薦各類品牌,多半叫粉絲買買買,拉動經濟增長,俗稱網紅經濟時代。
我念書的地方在密蘇里州(中西部)的大學城,一望無際的玉米地,沒有車幾乎寸步難行,空闊的視野,少見摩天大樓,雲很低,總是晴天。那個時候中國人不太多,也因為在美國農村的原因,大家對物質的需求並不高,美國同學里稍微有錢點兒的基本都開一輛皮卡車,覺得自己很酷炫。
買衣服幾乎網購,要麼進城買夠一個季度穿的,要麼就是學校附近那家vintage古著店,裡面很多二手的,所有我認識的我們學校的時髦青年幾乎都在那裡買過衣服。隔著大約一萬公里的距離,地球的這邊接踵而至的商場,一望無際的店鋪,好像永遠給你做不完的選擇。
後來念完書經歷五輪面試拿到了一份大型企業賭場的實習,再後來拿到了全職,成了市場部唯一的亞洲面孔,地標在聖路易斯,一個亞洲面孔並不多的城市。
那是一段我強烈地尋找個人身份和歸屬的時期,幾乎所有一起念書的朋友畢業搬去了別的城市和國家,剛開始幾乎找不到什麼朋友,住在一個90%都是退休白人的社區,平時除了跟朋友爸媽微信電話幾乎是用不到中文。
公司的同事全部是在中西部生活了很久的白人,棒球,橄欖球,家庭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我並沒有一絲融入感,他們不了解亞洲就像我不了解他們談論cardinals(聖路易斯著名球隊)一樣。
但是社交是一種可以培訓的技巧,只要我花點時間了解一下棒球橄欖球,平時和同事們social還是沒問題的,於是我還是沒有太大違和地加入了他們,可是後來審美、價值觀、成長經歷等等還是讓我覺得,不管你願不願意承不承認,終歸到底,你們還是不太一樣,還是沒有深刻的歸屬感。
雖然回國后我發現,即便回國,對於很多當下的話題也沒有任何參與感和認同感。
後來,在聖路易斯遇到了很重要的人,建立了新的朋友圈子,再三猶豫后,我還是搬去了紐約。那個時候我想,這個年齡的生活遠不止於此。
終於最後,17年在紐約的夏天我做了回國的決定。
似乎回國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back up的選擇,是一種反正無論如何我都可以回自己家的感覺。但仔細想想,真的是這樣嗎?
很多時候我有一種抽離的感覺,在美國我們的身份並不屬於主流社會,但是回國又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國內,中美青年在同一個年齡段的表現也完全不同。
幾乎同齡段的美國青年都在討論周末做什麼,誰家好玩的party,誰開演唱會,誰下星期要去哪,社會時政等等,與此同時,國內主流青年的對話是找對象,結婚,買房子。即便迷茫是全世界青年的共同話題,無所謂誰好誰壞,但焦慮是中國當代青年的真實寫照。
回國這個選擇,說大也大,說小也小。過了十八歲,就東奔西跑,所以搬家對我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每個回國的人都會被問,為什麼回國。
這個問題,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把尺,畢竟個人標準不一樣,各有各的答案。
我很慶幸更年輕的時候能走出國門接受不一樣的文化和教育,讓我看到了一個更寬廣的世界。但我也並不後悔,在適當的時候選擇回來做更多的事情,不需要比白人十倍的努力去證明我可以做的和你一樣好,甚至更好。也不需要因為身份局限,做很多跟亞洲身份相關的工作,即使你在某些方面比白人更有天賦和想法。但正是因為經歷過這些事情才知道,挑戰自己是一件多有成就感的事情。
當然,也有很多夜深人靜發人深省的時刻,問問自己現在過得快樂嗎,這個狀態滿意嗎。
在兩者都是選擇的情況下,回國還是留下,有點兒像錢鍾書《圍城》里對婚姻的描寫,圍城就是一個很恰當的比喻。美國有句諺語「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tha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牆的另一邊草更綠)
每次和在美國的朋友抱怨地鐵擁擠時,她就會取笑道你當年還抱怨紐約地鐵髒亂差從不準時。於是我們日常對話就變成中美歡樂吐槽大會。
年前看了一個展覽,雕塑家向京「沒有人替我看見」,作品展覽數量驚人。
當時我在想,雕塑這樣消耗巨大能量,日復一日的工作要靠自己的心態和熱情去度過,後來讀資料時看到向京說她的先生瞿廣慈是非常積極的一個人,很大程度地影響到了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