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校園霸凌:比你想像的普遍
校園霸凌並不局限於某個國家或者某種方式。澳大利亞教育產業發達,教育質量在國際上也享有美譽。“陽光、安全”是澳大利亞著力為自己打造的留學目的地形象。
但這裡的校園也有陽光照不到的“黑暗”角落。
數據顯示,霸凌行為在澳大利亞的校園很普遍,多達20%的澳大利亞學校的兒童和學生受到欺凌和騷擾。
澳大利亞心理健康服務機構ReachOut在2017年公佈的調查顯示,澳大利亞14歲到25歲青少年有四分之一被不同形式的霸凌和言語侮辱。其中,50%發生在學校,25%發生在網絡,還有25%發生在學生打工的場所。
但遺憾的是,只有一半的青少年敢於說出自己被霸凌的事情,並向父母、學校、心理健康機構尋求援助。
目前網絡欺凌已經逐漸成為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很多施暴者把霸凌視頻和圖片上傳到網絡。這種形式對受害者心靈造成的傷害比傳統欺凌更加惡劣。
今年初,一起網絡霸凌導致澳大利亞14歲童星埃米·多莉·埃弗里特自殺事件震驚了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
特恩布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多莉的遭遇提醒人們警惕網絡霸凌的危害,應採取措施盡力防止霸凌事件發生。
警惕“迎新活動”,慎選宿舍
大學校園裡,性侵和性騷擾也成為霸凌的方式。
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對澳39所大學的3.1萬名學生進行了調查,並於2017年8月發布了名為《2017年澳大利亞大學性侵和性騷擾事件》的報告。
調查顯示,有2100名學生在過去兩年中曾遭遇性侵,在受訪人數中佔比6.9%;一半以上(51%)的大學生在2016年至少經歷過一次性騷擾;有21%學生被騷擾發生在與學校有關的場所和社會活動中。
2018年,澳大利亞“終結校園性侵”組織發布《紅色地帶》報告發現,大學所謂的“迎新活動”是霸凌和性侵的高發時期。報告稱,寄宿學院的學生比非寄宿學院的學生在校園內遭受性侵犯的可能性高出七倍。
報告說,澳大利亞大學迎新周從每年的2月26日開始一直持續到3月2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們迅速融入校園學習生活。然而,這可能是一年當中“最危險”的時間。
目前,澳大利亞的寄宿學院是由獨立於大學的機構管理,情況不受校方控制,使得這裡易成為強姦、性侵案高發的溫床。
澳人權委員會的性侵報告顯示,寄宿型的大學裡,女大學生遭受性騷擾的比例是男大學生的4倍;“相當大比例”的受害者認識施害者,很可能是同學。
2016年,有27%的澳洲本地學生遭遇性騷擾,22%的留學生遭遇性騷擾。
沉默、旁觀和隱藏助長霸凌
受害者的沉默和旁觀者的無視都是這些校園霸凌事件頻繁發生的背後推手。
澳大利亞大學性侵報告顯示,受到性騷擾後有94%的受害者沒有向校方報告,受到性侵後有87%的受害者沒有報告。
首先,很多遭受霸凌和性侵的受害者對自己受到欺負選擇了沉默,而不是第一時間告知家長或報警。
其次,旁觀者的無視會助長欺凌事件的發生,這種無視的態度會讓施暴者感到這是一種沉默的默許。
再者,校方的消極作為也促進了校園霸凌和性侵事件的日益猖獗。很多學校選擇忽視這些問題,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譽更多的是選擇沉默和隱藏。
澳大利亞媒體報導稱,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一名學生在向學校報告自己被性侵後,學校則是選擇忽視了這個投訴。悉尼大學更是隱藏了一段性侵案件關鍵視頻證據長達兩年。
“終結校園性侵”組織創始人沙爾納·布雷姆納說,我們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不僅是防性侵,還需對遭遇性侵的學生予以支持。
布雷姆納表示,受到性侵犯的學生非常害怕將這些事情告訴他人,因為他們很擔心這將對其簽證及未來受教育帶來很大影響。他們也不願告訴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為了他們到澳大利亞花費了大筆錢,他們不想(被遣返)回國。
依法維權也是留學重要一課
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也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指導中國留學生如何防範性侵:
如務必增強自我防範意識,慎重交友;勿單獨與陌生人約會,勿向陌生人透露個人信息,女性尤需小心;盡量減少夜出;勿搭乘陌生人車輛,也勿輕易讓陌生人搭車;注意住宿安全,夜間尤其要鎖好房門;一旦遇到意外,要沉著冷靜應對,根據現場情況通過高聲呼救、電話報警等方式爭取外援……
此外,如果不幸遭受侵犯,應通過法律渠道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依法維權,並不會使簽證受到影響。
使館提醒在澳留學生保存好駐澳使領館保護應急電話,在需要領事保護諮詢和建議的時候,及時與使領館聯繫,使領館領事官員將幫助中國公民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選擇澳大利亞留學,一定要有自我防範意識。
“兒行千里母擔憂”,身在異國他鄉,父母永遠都會擔憂子女的安全。出國留學,在學習文化知識之餘也得學習如何保護好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