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你融入台灣了嗎?」臺灣開拓了陸生的眼界,而陸生也讓身邊的人對大陸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我們不僅是求學的客人,也是文化的使者。」她這麼定位自己。

第一次看到可穎的照片,手邊電腦還停在剛播映完結篇的《延禧攻略》。不禁覺得長相清秀美麗的可穎,就像從清宮劇中走出來的格格一般。我暗暗猜想,這樣的古典美女,專長、興趣應該充滿文藝氣息,該不會是琴棋書畫加刺繡吧?她卻笑著說:「不不,我的本科是大數據。」

可穎來自中國大陸的浙江寧波,目前就讀於台灣逢甲大學的國際學院,攻讀「國際雙學位」學程(註)。她剛完成大二的學業,即將前往美國聖荷西大學繼續大三、大四的學業。

「格格」留學台灣,理性、感性兼具

最近,台灣掀起一陣「學生西進」熱潮,到中國留學,儼然已成一股潮流趨勢。但可穎卻在從未來過台灣的情況下,選擇「到台灣留學」。

「你知道現在有很多台灣學生,都想到中國大陸進修嗎?你為什麼跑來台灣了?」這是第一個疑問。

「其實,到哪裡進修,主要和個人的興趣、發展志向、或單純嚮往另一個環境有關。未必一定有哪個選項必然特別好。就像一直也都有許多大陸同學,想到台灣念大學啊!像我(高中)班上同學,就很想來台灣念設計,更主動蒐集了很多資料和我分享──如台灣的食物、風景、民情等。慢慢的,我也被台灣的人文氣息給吸引,開始立志到台灣念大學。」這位來自浙江寧波的女孩侃侃而談,也笑稱當年想到台灣念書的原因,不乏「少女心」。

「但是我也想到美國,學習最新的科技,像是工業設計、都市計畫或營養學等等的專業。一開始其實沒有很明確的想法,不過後來知道了這個系──商業分析大數據。由於家裡挺多人從事電信相關行業,都很支持我去讀這個系,覺得這個系前景蠻好的。

我自己也覺得,『大數據』是個大趨勢,但相關科系卻很新且不多,當時大陸更沒有任何一個學校開這個專系,所以我想,來台灣念這個主修,對未來找工作的競爭力上,應該會很有幫助。」原來,少女心也不全然盡是感性,另一半也很理性 (狼性?)地思考自己的未來。

「再加上,現在這個學程更棒的地方是──兩年在台灣、兩年在美國,而且畢業後還有兩張學位證書,一張台灣的、一張美國的!所以我就把它放到第一志願了。」就像一次滿足兩個願望般的心情,可穎馬上補充了最根本的原因。

離開舒適圈,不是只有語言問題
離開熟悉的舒適圈負笈海外,對許多人來說,語言都是一大挑戰。但台灣、中國畢竟說著相同的語言,應該沒有甚麼問題吧?
但可穎坦言,一開始還是有些不適應。「我從來沒有到過台灣,」即使同樣都說著中文,但台灣畢竟還是與中國大陸存在文化、生活習慣上的明顯差異。再加上高中時期的全中文環境,切換到國際學院的英文環境,可穎一開始來台時,是覺得有點壓力的。
「不過台灣以一種友善包容的氛圍,消除了我的憂慮。而且學院內的課程,也多採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讓我的英語水平確實提高了,雅思也考過了⋯⋯」她雲淡風輕地帶過一開始的不適應,更對台灣同學們的友善相處津津樂道:「我身邊的同學也對大陸充滿好奇。我會和他們學著用 FB 、 IG ,把 line 作為聯繫方式,他們也開始會使用 Wechat 和表情包;我們會一起相約感受台灣夜文化,也會一起談論大陸的新聞和八卦。」她說,同儕其實是最好紓解不適的特效藥。
朋友最愛問的三個問題
這兩年,可穎在台灣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排行榜」,前三名分別是:「台灣東西好吃嗎?」、「對台灣印象怎麼樣?」、「你能融入台灣生活嗎?」
關於台灣美食,可穎笑著說:「你看大部分陸生都長胖的事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而且我一來就愛上了逛夜市,還曾因為飲食過量而吃壞肚子,後來就比較節制了,」可穎忙不迭地細數:「我最喜歡芋圓奶茶和豆花。鹹酥雞、地瓜球、炸彈蔥油餅也很好吃⋯⋯」完全不換氣地說完一連串美食。
「那關於台灣的印象呢?」
「台灣人感覺挺浪漫的,會去看月亮、看星星。」可穎和朋友一起去過不少景點:「台東、綠島最令人難忘,那裡好藍、好美、好純樸,很有詩意。」去過夜衝、玩過夜唱,台灣大學生的初體驗,一點都沒有放過。
最後一個問題,卻讓可穎陷入沉思⋯⋯

最難回答的問題──「你融入台灣了嗎?」 
「那麼,你融入臺灣了嗎?」這是最後一個問題。
「我認為這說法不恰當,與其說是雨水融化在河流裡,我更覺得是一根枝上兩朵花,臺灣開拓了陸生的眼界,而陸生也讓身邊的人對大陸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可穎自信地表達著:「很多文化其實本就不是因『融合』而成型的──以美國為例,一次次的戰爭、移民,帶來了『碰撞』,最终才造就了今日的美國。試想一下,如果所有移民都抛棄自己的傳統,完全接受美國的生活方式,又哪來如今的景象呢?」
「我們不僅是求學的客人,也是文化的使者。」她這麼定位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