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生物醫學科學學院教授Jonathan Peake表示,為研究目的而開發的技術,通常會比純粹出於商業原因製造的裝置更可信

越來越多人用穿戴裝置追蹤其健康和運動表現,包括步數、代謝率乃至於睡眠品質。但最新研究顯示,消費者事實上對這些感測器和裝置的運作情況了解很有限,更不知道它們是否提供有用的資訊。

據ScienceDaily報導,發表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一篇論文指出,儘管人們生活在大數據時代,但對這些裝置的適用性或有效性知之甚少。該論文檢視了人們希望追蹤其身體和心理健康,及運動員訓練以達到某些表現水準所使用的穿戴裝置的訊息。

這些穿戴裝置旨在追蹤穿戴者的生命體徵和對壓力和環境影響的反應,監測功能主要有六大類,包括監測水合狀態和新陳代謝;監測身體和心理壓力;提供物理生物反饋;提供認知反饋和培訓;監視和促進睡眠;評估腦震盪等。

該論文調查了關鍵問題,例如技術聲稱能做什麼;該技術是否已根據某些公認標準進行獨立驗證;技術是否可靠以及需進行哪些校準等。事實上,這些裝置中僅5%已經過正式驗證。

該論文主作者、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生物醫學科學學院教授Jonathan Peake表示,為研究目的而開發的技術,通常會比純粹出於商業原因製造的裝置更可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