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無法適應外國留學,出現情緒問題,甚至急需回國求醫

暑期將至,又是不少家庭考慮子女升學前途的季節。部門幾位社工同事在午餐閒談時,發現大家也曾輔導無法適應外國留學,出現情緒問題,甚至急需回港求醫的青少年個案。於是,大家整頓飯都在討論,青少年在什麼情況下較適合考慮海外升學呢?

須尊重子女意見

撇開外在因素,例如家庭狀況、經濟情況及教育制度等,單從青少年個人出發,父母為子女作出海外升學的重大決定前,必須充分評估及考慮子女的年齡、性格、志向、適應力,及家庭可以提供什麼支援,其間須尊重子女意見。

獨自遠赴海外,即使是成年人也不容易應付,更何況是孩子?他們要面對包括語言、學業要求、作息安排、社交壓力及文化衝突等巨大轉變,不是單靠父母一兩句鼓勵,叫他們調整心態、努力適應便能解決。

若然在香港讀書時已表現性格內向、不喜轉變的小孩,不難想像,他們去到外地的心理衝擊之大、無助感之深,嚴重者更可能覺得已被家人拋棄。

有些家庭以為只要父或母一方陪同子女海外升學,便無後顧之憂,其實自己也面對適應問題,並且也無法全天候陪伴孩子,孩子始終要面對生活轉變帶來的壓力。

及早聯繫支援團體

因此,父母作出決定前,最好以子女性格、志向及感受為先,了解子女對留學的態度及看法,不應抱持「我是為你前途着想!」硬要孩子遵從。

當然,也有許多青少年有清晰志向及喜好,知道自己較喜歡外國教育制度及方式、較獨立自主或喜歡外國文化,他們很明顯會較易適應留學生涯;亦有些即使不太清楚自己志向,但適應力較強、較為外向,適應過程中雖然有困難,也會找方法排解或求助,最終在外國學習及生活得如魚得水。

坊間有些性格測評,可以協助評估學生的個性,家長可以藉此推測子女的優點及缺點。若父母決定讓子女在外求學,應當提供更多支援,例如盡早並具體地讓他們知道,遇到不同範疇的問題時,可以尋求幫助的方法及途徑,包括當地警方、領使館、與當地親友聯絡、向教會或其他支持團體求助,並及早建立並保持聯繫。子女在香港的社交網絡也要盡量保持,以便他們有情緒壓力時,能隨時向香港親友傾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