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媽媽在2015年10月過世後,每逢香港暑假,我們一家近兩年都去了老婆與我在其長大的澳洲墨爾本探望親友。因為我們不是遊客,我們在墨爾本的時間都是較生活化,沒有什麽有驚喜或很刺激的行程。起初,老婆與我都有點兒擔心,阿仔去墨爾本會否覺得很悶?
誰知,阿仔十分喜歡墨爾本,還說將來要像爹爹、媽媽那樣,在墨爾本讀書。我從未想過會是阿仔自己那麼小時就有所提出。
他究竟喜歡墨爾本什麼?有些東西較「大路」,例如空間較多或空氣較好。但他原來亦很喜歡一些較「細眉細眼」的東西。他喜歡墨爾本的駕駛者無論平時開車開得那麼快,到斑馬線時一定會停車讓路。他喜歡在住宅區,路過的陌生人都會互相打招呼。他喜歡上到公共交通時會見到不同膚色的人說不同的語言。他喜歡公眾地方的廁所較乾淨。他喜歡去到公園時大多是綠綠的草地、不是硬地,而且遊樂場的小朋友是夠膽爬上爬落、父母又不會不斷大叫「be careful!」。
阿仔留意到這些東西時只有六歲。但當連他年紀小小都留意到這些東西時,這的確令我有不少的反思。個人來說,我已視香港為家,就算過往有曾回墨爾本探朋友,都已嫌棄當地生活節奏慢,欠缺一點人氣。我在上星期的文章亦有提過,我大致上不認為去外國讀書會令一個人在香港職場有必然的優勢。還有,如果我把阿仔送去墨爾本讀書,他會少了時間在我身邊(工作上,我在澳洲很難重頭來過了,若他去了澳洲我就會要與他兩度分隔)。我甚至想過,如果我都讓阿仔出外讀書,我是否一方面說自己愛香港,但另一方面又以行動對香港投下不信任票?
但是,當阿仔對墨爾本有所憧憬時,我不能不重新考慮很多東西。我嘗試重新認識墨爾本,嘗試少一些只看其眼前的「慢吞吞」,給自己多一些耐性去感受這個地方。我逐漸見到阿仔見到那些墨爾本的好處。
我見到一個還有很多文化氣息深厚的大書店、咖啡室、各式各樣小店的城市。我見到一個其居民不只是向內看,但會關心國際社會關心的各種大是大非議題的城市。我見到一個無倫你是什麼膚色都沒有人會介意的城市,每當有一個人發出種族歧視言論、受害者就很快會有很多人挺身而出「幫拖」。我見到一個世界什麼地區的食物都會容易找到的城市(我們一家更愛上了埃塞俄比亞那種酸酸、有些人覺得有陣「嘔」味的injera包!)。
而我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去了一個曾經很多越南難民定居而開了很多越南食肆、但今年很多非洲難民定居的社區。在路上,我不禁看到有不少非洲裔人在越南人開的食肆「嘆」一碗碗熱噴噴的牛肉、雞肉湯粉。這個美麗的景象,在香港極少會看到,就算看到都會被本地人視為很奇的事,而不是一些像在墨爾本那樣完全不需要大驚小怪的日常事。
至於將來讓阿仔去墨爾本讀書而令我可能會對香港的那種慚愧感,我只能說,真的不由得我任性了。我知道,不是所有香港人能送孩子出外,但如果我是有這個能力,難道我真的應該為了一己的英雄主義,不讓阿仔去接觸一個較開放、較多空間、較多元、較與國際社會接軌的環境嗎?
所以,我相信老婆與我始終都是會讓阿仔將來去墨爾本讀書,問題只在於他應該幾時去,我亦已有做「太空人」的心理準備。我相信我就此的心路歷程與不少香港中產都是大同小異:不論是藍絲、黃絲或政治冷感的朋友中,我都幾乎完全聽不到有任何聲音說讓孩子留在香港(就算是讀國際學校都沒有分別)升學是一個好選擇。
至於將來讓阿仔去墨爾本讀書會否令我又被人說我是一個不關心香港死活的「澳洲西人」、甚至是「賣港賊」?就此,我只會說,一切以阿仔行先,大家喜歡怎樣鬧就怎樣鬧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