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親子天下》記者走進建國中學校長室,校長秘書問:你是來採訪高中生去中國念大學的事嗎?今年真的好熱門,好多學生找校長寫推薦函。
以前出國留學是大學畢業後念碩士、博士才開始考慮的選擇,而現在,出國留學的考慮已經提早到高中生。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資料,高中生出國念大學的人數近5年成長72%,從101年的858人至105年大幅增加至1千478人。台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感受到現在辦國際學校說明會,很多高一生就來聽,蔡淇華預測:「今年只是『小爆發』,真正的大爆發會在未來5年。」(學生「出走」的準備愈來愈早,5年內大爆發)
高中生就出國,除了人才外流的敏感議題,這幾年高中生出國的最新熱門地點是中國和香港,更是一個政治上也有點敏感的趨勢。建中校長徐建國指出,今年幫想去中國念大學的學生寫推薦函的數量比去年多了7倍,有70幾封。香港大學教務處招生主任董憶穎也看見,今年至3月中為止(還陸續收件中),台灣申請港大人數,比去年成長兩成。
學測均標就能申請,中、港大學成新熱門
父母這一代,五、六年級生出國念書首選美國或英國,這幾年,中國和香港卻是新興的熱門選擇。這樣的變化和國際經濟勢力的消長有關。
香港大學招生總監史秉士(John A.Spinks)分析,美國自總統川普上任後,國際學生減少了7%,以往美國國際學生人數每年平均成長4%至5%,去年少了7%是明顯的衰退。
2010年中國首次開放台灣學測頂標生直接申請中國的大學,此後中國對於台生申請入學的門檻逐漸開放,2011年由學測頂標即放寬至前標級,至2017年用學測均標成績就能申請當地的大學。
今年有意申請中國大學的台灣頂尖學生比去年更多,除了建中, 北一女校長楊世瑞也提到,推薦函寫了數10封、去年僅有10多封。雖然這些學生還不確定最後是否真的赴中國念大學,但已突顯中國的大學成為建中、北一女學生新的嚮往。
交大校長張懋中觀察:「其實,現在高中生去美國的也愈來愈多,社會氣氛很悲觀,覺得人才外流。這一波出國念高中的現象只是反應了有一群學生和家長,更渴望和國際連結,代表了受教者對所受教育的一種不同的看法。」
這群台灣最會念書的學生,拿著台灣學測最高分(滿級分)的成績,就能申請中國和香港的頂尖大學,為什麼他們選擇離開台灣到中、港念大學?有來自台灣內部的推力,也有來自外部的拉力。
推力:成績好,科系的選擇卻受限,把優秀學生推出國門
把頂尖學生推出國門的原因,受到這波台生赴中港留學影響最大的台灣大學教務長郭鴻基認為,台灣升學制度愈來愈複雜,讓頂尖學生的選擇受限、父母感到焦慮。「今年高三生特別對大學的考招方式很不滿。」徐建國說,學測改成加考國文寫作,甄試入學的期間從5週縮短為3週,影響其準備甄試資料的時間,又加上面試時,台大有25個科系排在同一天面試,因此學生的選擇變少,而招聯會還不准台大改面試時間。徐建國分析,如果25個科系在不同一天,學生有充分的選擇權,但是面試時間擠在同一天,孩子被迫要取捨,等於是限制了學生的選擇。
除了內在考試制度沒有彈性,選擇可能變少的推力,外部的拉力和誘因更吸引人。
拉力:中、港大學積極對台招生,花費讓中產家庭可負擔
吸引台生去中、港的原因,和教育投資、經濟發展趨勢、中港大學的招生彈性、學習成本有關,主要有5股關鍵的拉力,讓愈來愈多父母和年輕人把去中國或是香港讀書納為選擇之一。
一、中國大手筆投資頂尖大學
「過去5年,整個亞洲很強調高教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台灣大學教務長郭鴻基分析,從中國、香港到澳門都挹注大筆經費在頂尖大學。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也提及,相較中國,台灣對高教的投資額低,一個北京清華大學一年的經費高達新台幣900億元,這個數字是台灣整個高教一年的預算,落到各大學,台大約200億元,交大和清大各約60億元。
「教育投資絕對影響教育成效,」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認為,台灣對頂尖大學的教育投資遠遠落後國際,很不利頂尖大學更進一步的國際化發展。
二、香港高額獎學金吸才、中國學費便宜
對於要出國念書的學生而言,學費、生活費、住宿費是很現實的考量。以香港為例,香港大學外籍學生學費1年港幣16萬4千元(約新台幣60萬元),4年念下來加上生活費,要2、300萬台幣,不是一般家庭可負擔。但是香港的大學會用高額的獎學金來爭取優秀學生,針對台灣學測成績最頂尖的學生,提供學費加上生活費的全額獎學金。
至於中國的學費有的比台灣還便宜,以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為例,全球排名第15,學費1年人民幣6千9百元(約新台幣3萬2千元)。對學生來說是CP值高的選擇。
到中國、香港念書,也不用像去歐美一樣飛機飛那麼久,孩子想回台,或是父母想探視,視求學的地點,2至4個鐘頭的航程就能到,機票也相對歐美便宜,交通和時間成本都大大降低。
相較去歐美留學,去中國的學習成本低,楊世瑞就觀察到,今年來要求寫推薦函的多是中產家庭的學生,和以往去歐美的孩子多是出自高社經家庭有所不同。
三、香港招生官來台面試,當下就能決定是否錄取
香港大學的招生彈性令楊世瑞印象深刻,「到我們學校招生,面試完就決定錄取,成績、資料都可以再補,」她說,相較台灣的大學,考招方式改變都要回到招聯會再議,但香港各校的招生官卻有這麼大的決策權。
四、豐富的國際交換學習的資源
徐建國觀察,中國的頂尖大學許多提供雙聯學位,讓學生也有機會至國際頂尖大學學習。所謂雙聯學位即是學生免考試,就能取得至合作的學校就讀的機會。而香港的大學都是全英文授課,指標香港大學在2016至2017年,有超過9千個香港以外的學習機會,每個學生有2至3個到國外學習的選擇。
五、為未來就業尋找更好的機會、更高的薪水
中國正處經濟高度發展的階段,香港的薪資水準也比台灣高,念完大學有機會在當地就業,是另一個吸引頂尖學生走出台灣的因素。在香港念財金相關科系的大學生,從大一開始就積極把握機會到銀行實習或打工,而且實習生能領到正職初階人員的6成薪。到投資銀行實習,擔任初級分析師薪資就有7萬至15萬台幣不等。
去中國念大學的現象才剛崛起,是否真如學生和家長想像的前景美好,還有待時間的觀察。
中、港成為頂尖學生出國留學就近的新選擇,台灣頂尖大學校長都認為對台灣高教的國際化帶來壓力,卻也不需悲觀,因為人才的跨國流動已是世界趨勢,「台灣的優秀學生出去,那我們就要爭取世界的優秀學生進來,」清大校長賀陳弘說。
只是,台灣的大學如何可以爭取世界優秀的學生進來?是必須立刻改變和採取行動的關鍵時刻了。
孩子的未來真的是放眼世界,全世界的大學都在搶好學生,而我們的教育與教養該如何改變,才能因應這波人才的國際化競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