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認為,海島小國的人才散佈在全世界才正常,該問的是,我們的教育與教養有沒有給孩子裝備自己的能力,讓孩子有能力在世界各地生存?

談出國留學的影響,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很有代表性,他早年赴美,36年來都在美國大學教書,兩年前回台擔任交大校長。對這波的高中生出國留學潮,他樂觀以對,呼籲台灣要對人才有信心,也對父母喊話,不要太照顧孩子,以免孩子失去了生存的危機感而不思進步。以下是他接受《親子天下》專訪的內容:

現在大家在談很多台灣高中生去中國念大學,我的觀察是:其實,去美國的也愈來愈多,社會氣氛很悲觀,覺得人才外流。但在我看來,學生和家長本來就有不同的屬性,這一波出國念高中的現象只是反應了有一群學生和家長,更渴望和國際連結,代表了受教者對所受教育的一種不同的看法。

不過,出國念大學的學生快速增加,的確給台灣高教壓力,而台灣高教的國際化始終是個問題,教育部花了很多心力在做,卻沒看到成效,背後有很多的因素,我想先從學生學習面來看。

中小學考試太多,不利孩子適性發展
用全英語授課是高教國際化的必然,但是這麼多年在交大做不起來,教授視全英語授課為犧牲,因為學生會抗拒。學校希望教授的教學有好的成績,一旦用全英語授課,學生對其評價就低,覺得聽不懂,那教授的教學績效就不好,沒有教授會想用全英語教學。

世界一流的大學都是用全英語授課,我們學校的學生卻很排斥,現在連教科書都不讀原文,用的是中譯本。這也反應了台灣教育的取向,從最早期講國際化,後來強調在地化的結果。

人才的國際流動已成趨勢,全世界的大學都在找優秀學生,但頂尖大學不缺會念書的學生,我們要不一樣的學生。以哈佛、史丹佛大學為例,他們在乎的是學生的未來能否成功,並對學校有所貢獻。國際上的一流大學,哪個沒有好校友?

而台灣現在中小學的教育方式讓我有些憂心,考試真的太多了,沒有時間讓孩子去探索和發展自己。還有學習內容過於簡單,用餵食來比喻,就是把消化過的食物餵給孩子,例如數學,發明了很多口訣,背起來就好,學生不需要自己努力思考,這樣的教育教不出獨立思考性,到了大學,數學的學習變得很困難。雖然全世界學生的數學力都在下降,可是台灣學生下降得特別快。這反應了台灣中小學教給孩子的學習太缺乏挑戰性。

孩子準備好面對激烈的國際化競爭嗎?
看待這波出國念大學人數增加的現象,我認為不需要悲觀,就算不回來也不見得不好,可以想成是國力的延伸。台灣是個海島小國,這是現實,我們要接受,但我們可以看同樣是小國的荷蘭和以色列,他們的國民散佈在全世界,並不是在國內過舒適的日子。面對海島小國的現實,該問的是,我們的孩子有能力在全球各地生存嗎?

在外國不論是求學還是工作,是一場沒有奧援的爭戰,有這經歷,那才是真正打過仗的人才。也不需要擔心人才不會回來,我那個年代,政府鼓勵知識份子去美國留學,還有句「藏才於美」,人才去美國淬練一下,學習人家的知識和經驗,台灣有需要時,就能回國貢獻。現在則是藏才於世界各地。

我自己是在台灣念完博士才去美國,因為一直捨不得離開台灣,後來在美國待了36年,我還是回來了,在美國我看到當地大學如何選才和經營,我覺得我應該回來對母校有貢獻。我要說的是,要對人保持信心,人才在外地打仗,一定會心念故鄉,一定會回來,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孩子過太好容易不思進步
回頭來看台灣孩子面對當前激烈的全球化競爭,我很憂心,主要是台灣的父母太保護孩子了,把孩子照顧得太周到,也剝奪讓孩子發展自己的機會。交大開學時,有新生媽媽來學校宿舍,跪在地板幫孩子擦地、整理房間。我覺得太舒適的生活,會讓小孩缺乏改變的動機,沒有生存的危機感,就不容易進步。

父母應該要教孩子裝備自己的能力,我用畫布來比喻,現在的父母是依自己的意思把孩子的畫布畫滿,孩子根本沒空間畫他自己想畫的,這很嚴重,會讓孩子無法長成他自己,結果就是無法成為人才,整個社會沒有生產力和創新力,經濟和薪資停滯。

台灣現在已經看到這樣的結果了,人才的國際競爭已不可擋,我想對現在中小學孩子的父母說,教孩子如何自立、有能力發展和裝備自己是最重要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